《腸道菌群》急需無創、快速、特異性更高的糞便檢測!! 微生物組的混雜因素與定量分析,顛覆舊有對「結腸直腸癌微生物標誌」的認知 (閱讀)

「癌症微生物組」的研究在過去十年中取得了長足進步,為癌症相關生物標誌物提供許多新資訊;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定量、描述性的生物標誌物探索方法上,然而,部分科學家堅信,這樣的方法並不夠嚴謹。

日前,來自魯汶工程聯合大學、魯汶大學、楊森製藥和多個國際合作機構的研究團隊,在《Nature Medicine》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首次採用定量方法和大規模的混雜因素控制來發現結腸直腸癌 (CRC) 發展過程中的微生物組生物標誌物,並且發現,雖然過去曾有多個微生物類群被提出可作為潛在的癌症相關生物標誌物,但這項新研究發現了這其中有錯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定量微生物組圖譜分析 (QMP) 與大量的患者表型分析相結合。研究人員分析了 589 名處於不同結腸直腸癌 (CRC) 階段的患者的糞便微生物群,並將觀察結果與 15 項已發表的研究 (共有 4,439 名患者和對照組受試者) 進行比較。

分析顯示:在沒有混雜因素控制的情況下,結果將與過去已發表的研究結果相同;然而,當納入混雜因素控制和絕對定量分析後發現,一些被認為是結腸直腸癌 (CRC) 的「微生物生物標誌物」,實際上是因為其他因素 (例如腸道炎症) 影響,而非單純因為癌症而產生關聯性

該研究確認,食物從攝入至成為糞便並排出體外的時間、糞便鈣衛蛋白 (fecal calprotectin,與腸道炎症有關) 和身體質量指數 (BMI) 是主要的微生物協變量 (covariate),取代了傳統 CRC 診斷組解釋的變量。令人驚訝的是,在控制這些協變量時,具核梭桿菌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等公認的「微生物組-CRC 靶標」,卻未能與 CRC 患者組顯著相關;反倒是 Anaerococcus vaginalis、Dialister pneumosintes、Parvimonas micra、Peptostreptococcus anaerobius、Porphyromonas asaccharolytica 和 Prevotella intermedia 與 CRC 之間有密切聯繫,突顯出了它們作為未來干預目標的潛力。

研究人員表示,該成果強調了嚴謹的方法在探討複雜的「疾病-微生物組關聯」方面的重要性,且這項研究的臨床意義非常重要。由於目前的篩查工具 (如糞便潛血篩檢) 特異性還不夠,常會導致需要進行太多不必要的大腸鏡檢查,因此,無創、快速、特異性更高的糞便檢測方法,將可使早期篩查更精準,並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

延伸閱讀:《腸道菌群》免疫治療有沒有效與腸道微生物群有關?
延伸閱讀:《FDA》核准第一個口服的【糞便】微生物群產品!! Seres/雀巢的Vowst (SER-109)可治療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之復發

資料來源:Medical Xpress、Nature Medicine (doi: 10.1038/s41591-024-02963-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