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具備化學、製造和控制背景專業人才搶手!! 從實驗室到工廠,生物製藥公司告別研發競賽,搶攻製造產能成新戰場 (必讀)
諾和諾德收購 Catalent,預計要到 2026 年才會投入增加產能,再次突顯了早期規劃和投資,在確保長期供應鏈穩定方面的重要性。
1. 生物製藥產業的轉變:製造為先
2. 投資者關注,大小型公司皆致力製造能力
3. 人才短缺、法規變動及產業特性帶來的挑戰
生物製藥產業的轉變:製造為先
近年來,生物製藥產業的焦點已從拓展新的適應症和疾病目標轉向製造能力。許多公司,無論大小,都面臨著轉型的挑戰,必須在藥物開發的早期階段就考慮到生產和供應鏈的問題。
投資者關注,大小型公司皆致力製造能力
投資者越來越關注生技公司是否具備大規模生產其產品的能力,以及如何確保藥物能及時送達患者手中,這促使大型製藥公司近期紛紛進行鉅額投資,例如為了提升熱門減肥藥物之產能,禮來 (Eli Lilly) 斥資 30 億美元擴建其在威斯康辛州的工廠,而諾和德 (Novo Nordisk) 則投資 4.1 億美元於丹麥的生產設施,並收購了 Novavax 的一家工廠;安進 (Amgen) 也投入 10 億美元於北卡羅萊納州的營運,並增加了 370 個工作機會,可能為其正在進行 II 期試驗的肥胖症藥物 MariTide 做準備。
不僅如此,小型生技公司也意識到生產規模的重要性。為了吸引投資,他們必須證明其不僅有技術能力,還有大規模生產的能力。Perspective Therapeutics 的執行長 Thijs Spoor 表示,為了說服投資者,他們甚至安排了工廠參觀,讓投資者親身體驗製造過程 (此舉也確實顯著提升了投資者的信心,使 Perspective 的現金儲備增加到 2.5 億美元);Perspective 還在德州、伊利諾伊州和加州購買了多棟建築用於生產。此外,部分小型公司也努力尋求策略聯盟並提早規劃生產流程,例如 Diakonos 與 Cellipont Bioservices 簽訂了合約,將利用其新開設的細胞療法工廠來生產,並在 8 月成功募集了 1,140 萬美元的種子融資,以支持其膠質母細胞瘤細胞療法進入 I 期試驗。
人才短缺、法規變動及產業特性帶來的挑戰
隨著製造需求的增加,具備化學、製造和控制背景的專業人才變得非常搶手。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的 Anil Kane 指出,隨著 GLP-1 藥物的潛力逐漸被發掘,對於無菌注射或口服劑型的需求也將大幅增加,因此需要及早規劃內部生產和外部 CDMO 合作。不過,美國《生物安全法案》要求美國生物製藥公司停止與中國的 CDMO 藥明生物 (WuXi Biologics) 等公司合作,不可否認的,這對產業造成了實質的衝擊,促使許多公司必須尋找新的供應商和製造夥伴。
此外,生物製藥產業的製造投資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BMO Capital Markets 表示,諾和諾德收購 Catalent,預計要到 2026 年才會投入增加產能,再次突顯了早期規劃和投資,在確保長期供應鏈穩定方面的重要性。
資料來源:BioSpace、CNBC、End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