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達生物(01801.HK)在2024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六月全體大會口頭報告全球首創PD-1/IL-2α-bias雙特異性抗體融合蛋白IBI363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等實體瘤的臨床資料

信達生物製藥集團(香港聯交所股票代碼:01801),一家致力於研發、生產和銷售腫瘤、自身免疫、代謝、眼科等重大疾病領域創新藥物的生物製藥公司,在2024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六月全體大會上公佈了全球首創(First-in-class)PD-1/IL-2α-bias雙特異性抗體融合蛋白IBI363治療多種晚期實體瘤的臨床資料(研究登記號:NCT05460767)。[連結]

信達生物製藥集團高級副總裁周輝博士表示:"IBI363作為FIC分子,代表了信達生物在IO領域持續不斷的研發和創新。分子設計方面,創造性採用α偏向及減弱β、γ的獨特思路,極大提升了IL-2的治療視窗;通過PD-1的特異性牽引,可以選擇性刺激和擴增腫瘤內同時表達PD-1和CD25的T細胞,從而發揮抗腫瘤作用。IBI363展現出了極佳的成藥性,具有抗體類似的藥代動力學(IgG-like PK)和低免疫原性。在ASCO資料包道基礎上,本次ESMO全體大會我們展示了更多資料。尤其是在IO經治的鱗狀NSCLC中,IBI363展現了強大的抗腫瘤作用,有望帶來突破性的研究結果。此外,IBI363在未經腫瘤免疫治療(IO naïve)的黏膜型黑色素瘤看到了令人欣喜的療效,在相對冷腫瘤的人群中看到這樣的結果,對於我們下一步拓展IO naïve人群帶來信心,也預示IBI363的廣泛開發潛力。"

PD-1/IL-2α-bias雙特異性抗體融合蛋白(IBI363)治療晚期實體瘤的的I期臨床資料

本項研究為Ia/Ib期研究,旨在評估IBI363治療晚期實體瘤受試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有效性。

超過300例受試者接受IBI363單藥治療,給藥劑量達到史無前例的水準,展現出良好的安全性,突破IL-2療法的安全性顧慮

  • 截至2024年4月16日,共347例晚期實體瘤受試者接受了不同劑量(0.2 μg/kg QW~3mg/kg Q3W)的IBI363單藥治療。其中包括100例非小細胞肺癌、89例黑色素瘤、102例結直腸癌及56例其他腫瘤的受試者。其中81.8%的受試者既往接受過2線或以上的系統性治療。在除結直腸癌以外的245例受試者中,84.1%的受試者入組前接受過免疫治療。
  • 安全性方面,最常見的治療相關不良事件(TRAE)是關節痛、貧血和甲狀腺功能異常。三級或以上TRAE的總體發生率為23.9%,三級或以上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的總體發生率為10.4%。3mg/kg Q3W劑量組的38例受試者中,13.2%的患者發生了三級或以上TRAE,安全譜與總體人群類似,未發現新的安全性風險。

展現出跨瘤種的治療潛力,劑量爬升擴展至3mg/kg療效持續提升

  • 有效性方面,在≥0.1mg/kg劑量範圍內,共300例受試者接受了至少一次基線後腫瘤評估,其中有3例完全緩解(CR)和49例部分緩解(PR)。截止日期前,38例受試者仍未發生疾病進展(PD),DoR尚未成熟。在既往接受過免疫治療的204例受試者中,ORR達到17.6%。
  • 在3mg/kg劑量組,共15例受試者接受了至少一次基線後腫瘤評估,其中ORR達到46.7%, DCR 80.0%。

在驅動基因野生型非小細胞肺癌中觀察到令人欣喜的療效信號

  • 70例受試者接受了≥0.3mg/kg IBI363治療並至少接受了一次基線後腫瘤評估,其中77%既往接受過2線或以上系統性治療,僅1例患者未接受過免疫治療。總體ORR為27.1%,DCR為72.9%。
  • 在37例接受≥0.3mg/kg IBI363的肺鱗癌受試者中(其中36例既往接受過PD-(L)1治療,1例既往接受過TCE治療),13例患者獲得PR,ORR達到35.1%,DCR為75.7%。截止日期時,肺鱗癌的中位隨訪時間為5.7個月,中位PFS為5.5個月(95% CI, 3.2-6.9),13例PR患者中有11例仍處於緩解狀態。
  • 共9例肺癌患者(其中8例既往接受過PD-(L)1治療,1例既往接受過TCE治療)接受了3mg/kg IBI363給藥且至少有一次基線後腫瘤評估,含6例肺鱗癌和3例驅動基因野生型肺腺癌,其中6例肺鱗癌及1例肺腺癌獲得PR,ORR分別為100%和33.3%,DCR均為100%。

在既往接受過免疫治療的黑色素瘤以及既往未接受過免疫治療的黏膜型黑色素瘤受試者中均觀察到令人欣喜的療效信號

  • 37例既往接受過免疫治療的黑色素瘤患者接受了1mg/kg IBI363治療並至少接受了一次基線後腫瘤評估,11例患者獲得了客觀緩解,包括1例CR和10例PR,ORR和DCR分別為29.7%和73.0%。
  • 8例既往未經過免疫治療的黏膜型黑色素瘤受試者中,6例受試者達到客觀緩解,其中1例受試者最佳療效為CR,5例受試者最佳療效為PR,總體ORR達到75.0%,DCR為100%。

此外,本項I期臨床研究中結直腸癌佇列的資料此前在ASCO發表。鑒於IBI363單藥展示出令人鼓舞的療效信號及良好的耐受性,本研究正在繼續推進中,以進一步探索IBI363在非小細胞肺癌、黑色素瘤、結直腸癌等腫瘤中的前景,相關資料和分析將在未來學術會議或期刊上繼續更新。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白雪麗教授表示:"肺癌是全球第一大致死性腫瘤,其中非小細胞肺癌大約占比80%[1]。近年來,PD-1/PD-L1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中展現出了令人欣喜的療效。然而,多數患者在治療後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表現出原發性或繼發性耐藥。免疫耐藥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化療(如多西他賽)的ORR僅約10%,中位PFS不到4個月[2]。IL-2作為啟動腫瘤特異性CD8+T細胞的重要細胞因數,在機制上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互補,可以扭轉T細胞耗竭,從而克服免疫耐藥。IBI363作為PD-1/IL-2α-bias雙特異性分子,在免疫耐藥的非小細胞肺癌中表現出良好的抗腫瘤活性,在ORR和PFS上都顯示出臨床獲益;同時安全性可控,高劑量水準初步顯示出更高的回應率且未觀察到新的安全性風險,值得進一步探索。"

福建省腫瘤醫院陳譽教授表示:"黑色素瘤在中國人群中,以免疫治療不敏感的肢端型和黏膜型黑色素瘤為主(約占60%~70%[3])。IL-2作為啟動腫瘤特異性CD8+T細胞的重要細胞因數,在機制上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互補,可以扭轉T細胞耗竭,是在黑色素瘤經過充分驗證的靶點。IBI363作為PD-1/IL-2α-bias雙特異性分子,初步研究結果提示在免疫耐藥的黑色素瘤具有顯著優於目前標準治療的客觀緩解率,並且緩解持久。在免疫治療幾乎無應答的黏膜型黑色素瘤更是觀察到了鼓舞人心的客觀緩解率和疾病控制率。IBI363治療在黑色素瘤人群中耐受性良好,整體安全性風險可控。總體而言,目前已有的臨床資料提示IBI363在黑色素瘤人群具有充分的開發前景,後續將繼續開展臨床研究進一步探索IBI363在黑色素瘤人群的臨床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