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發病的臨床表現】: 無呼吸道症狀、輕重患者以及引起併發症的風險因素 (閱讀)

從上一篇,我們討論了病因,新冠肺炎從哪裡來? 這個問題不單單只是科學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也正因為如此,訊息片段的真空,讓原本應該在國際間透明傳遞的資訊變得不完整,以至於影響疫情的控制。今天,我們要從病徵,也就是發病的臨床表現來讓各位讀者了解如果得到了新冠肺炎,會有那些症狀?

延伸閱讀: 《COVID-19》病原體、病毒結構、發病途徑: 肺、心、內皮細胞和其他器官的直接、急性的損傷 (專業閱讀)

新冠病毒的潛伏期為 2-14 天 (平均 5 天),受感染者可以是毫無呼吸道症狀 (約佔 80%),以及帶症狀的受感染者 (15% 嚴重感染,5% 重症感染)。

1. 無呼吸道症狀者:

(1) 已知仍可傳播病毒,而傳染能力會持續多久則仍有待研究。
(2) 許多在實驗室檢測才發現確診的「無症狀患者」中,其實有嗅覺、味覺喪失以及低血氧症的現象。

2. 輕症患者:

(1) 中度發燒
(2) 乾咳
(3) 類似流感症狀,例如疲勞、肌肉痠痛、流鼻涕、鼻塞和喉嚨痛
(4) 嗅覺及味覺喪失
(5) 皮膚病的症狀包括斑丘疹、蕁麻疹、水皰爆發、暫時性的皮膚網狀青斑,及像是多年生的紅色或是紫色的結痂長在肢體末端 (俗稱 COVID 指/趾)。

3. 重症患者:

(1) 受感染者平均 5-7 天後,約有 1/6 的患者經歷臨床惡化或發生併發症,包括:呼吸困難、高燒、胸痛、咳血、厭食,有些患者會出現呼吸道爆裂音,表示出現了肺炎 (重症患者中最常見的併發症)。

(2) 病危患者最常發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 (ARDS) 導致的呼吸衰竭。(由於呼吸器供不應求,美國早先甚至通過特別法,將汽車工廠的產線轉作呼吸器使用,以因應產能不足的問題)

(3) 其他的嚴重併發症包括急性心臟損傷、心肌病、心律不整、肝功能障礙、敗血症、敗血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等。

(4) 從出現症狀到出現重症、須送入重症監護病房 (ICU) 的中位時間為 8–9 天。

4. 在兒童患者中的症狀:

(1) 18 歲以下兒童患者的臨床表現和嚴重程度與成年人大不相同,重症風險低,症狀普遍較輕微:約 55% 是無症狀或輕度、40% 為中度 (有肺炎和/或胸部影像學異常)、5% 的病例有嚴重症狀 (呼吸困難、缺氧、需要氧氣療法)、低於 1% 的病例出現重症 (ARDS、呼吸衰竭、休克或多器官衰竭)。

(2) 先前一段時間,英美陸續發現新冠肺炎的兒童患者出現了小兒炎性多系統綜合症,值得注意。

• 皇家兒科與兒童健康學院的病例定義包括以下標準:持續發燒 4 天以上、發炎 (嗜中性白血球增多、C 反應蛋白升高、淋巴細胞減少)、單器官或多重器官功能障礙 (休克或心臟、呼吸、腎臟、胃腸道或神經系統疾病。

• 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燒、皮疹、腹瀉、嘔吐等,一些類似中毒性休克綜合症和川崎氏症的症狀

• 應排除任何其他因微生物感染所造成的疾病,如細菌性敗血症、葡萄狀球菌或鏈球菌休克綜合症、心肌炎、腸病毒相關的感染等。

目前尚無特定的臨床特徵可以可靠地將新冠肺炎與其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例如流感、SARS、肺炎或結核病) 區分開。這時候檢測就很重要,這個我們會在後面的章節討論到。

引起併發症的風險因素

既然這些症狀與流感等疾病極為相似,為何新冠肺炎在全球短時間內造成超過 120萬人的死亡數?除了傳播感染能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上述的感染新冠肺炎的併發症,及引起併發症的風險因素:高齡長者 (>65 歲)、有慢性病如慢性肺病或中度至重度哮喘、心血管疾病、免疫抑制者 (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癌症患者、AIDS / HIV 感染者、先天性免疫缺陷、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劑使用者等)、嚴重肥胖者 (BMI > 40)、糖尿病患、進行透析的慢性腎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和肝病等患者,都是受感染後會演變成嚴重感染的高風險族群。

資料顯示,輕度感染者恢復期約 2 週重度感染者若無特別併發症,恢復期約 3~6 週,目前尚無已經核准的特效藥可以直接治療新冠肺炎。全球截至今確診人數約為4660萬人,受感染後康復的人也不在少數!所以,我們也應該要有信心,希望在下一波感染高峰來臨前我們已經做好準備。

延伸閱讀: 《COVID-19》JAMA: 防堵新冠肺炎疫情,不需高科技,您我都做得到!? (閱讀)

資料來源:Lecturio Medical Education、疾管署、紐約州政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