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印度疫情全面失控!B.1.617『雙重變異』變異株具有獨有變異位點 侵略性強!

秒速閱讀: 印度變種病毒肆虐,過去2個月COVID-19感染病例呈爆炸式增長,隨著單日確診人數屢創新高,截止4/24日全國確診病例數已超過1660萬。其中,具雙重突變B.1.617新型變異株被認為是這一波疫情全面爆發的最大元兇!

B.1.617變異株在經基因體與蛋白質詳細分析後,確認是最早在2020年10月印度境內獨立出現的新型變種病毒,並與目前在美國流行的英國B.1.1.7、巴西P.1、南非B.1.351以及加州B.1.427/9紐約B.1.526等變異株有很大不同。與所有命名為B.1D614G全球優勢菌株相比,在B.1.617的15個胺基酸變異中,除了2個變異與其他變異株相似外,其餘均是獨有的變異位點

受體結合區(RBD)上的關鍵突變-L452R與E484Q

B.1.617上的2個突變位點-L452R/E484Q均位在棘蛋白(spike protein)上的受體結合區(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對於與正常細胞ACE2受體的結合以及抗體的中和作用都至關重要。 實驗室研究顯示:

(1) L452R既能增加棘蛋白對受體的親和力,也能降低包括恢復期血漿中的抗體以及一些臨床使用的中和性單株抗體的識別率

(2) E484Q突變則能使病毒與ACE2的結合能力增強並具有免疫逃脫的特性。

此兩種突變同時出現稱為『雙重突變』,也被認為會使病毒更具傳染性,且極可能使當前已開發並正在全球施打的疫苗失去保護力。而這兩個突變與近日在加州地區發現具雙重突變B.1.427/429變異株完全相同。(延伸閱讀:《COVID-19疫苗》出現『雙重突變』變異株!科學家警告可能更具傳染性且對現有疫苗具抵抗力!)

B.1.617在棘蛋白(S-protein)上具有5個獨有突變位點

B.1.617在棘蛋白區域上共出現5個尚未在其他變異株發現的突變位點,其中G142DE154K位於S1的N末端結構區,Q1071HH1101D位於S2,而P681R則位於S1和S2間的切割位點附近,研究指出該變異將增加病毒顆粒的感染性。 與其他變異株一樣,B.1.617在結構蛋白、複製酶以及輔助蛋白中也含有大量的突變,B.1.617在每個複製酶NSP3、NSP6、NSP13、NSP15、NSP16中各帶有一個突變,在輔助蛋白orf3a、orf6以及orf7a中也各帶有一個突變,然而這些突變也都是印度變種所獨有的,可能帶來的影響則尚未明確。

目前印度在疫苗接種率仍低,隨著全面接種的時間拉得越長病毒在印度境內不斷突變成更嚴重的變異株的機會就越大,目前除了具有『雙重突變』的B.1.617外,於印度境內已發現具『三重突變』變異株B.1.618。若這些具有極危險病毒特徵的多重突變株確實是推動印度這一波感染人數爆發性增長的關鍵,全球各地更應謹慎地追蹤變異株並預防可能造成的下一波疫情再起。

資料來源:Forbes, CNBC, Times

更多資訊,請參考今日彙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