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危機四伏!食材中的毒素危機比其實我們想像中的更普遍,麵粉和米中的有害真菌毒素相當普遍且含量高!

食材的保存牽涉到食安問題,例如引發寶林茶室中毒案的邦克列酸 (Bongkrek acid),就是因為食材保存不當導致微生物滋生而產生致命毒素;而常出現於花生、堅果、穀物的黃麴毒素,出現於咖啡的赭麴毒素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毒素。

然而,食材中的毒素危機比其實我們想像中的更普遍!近期發表在《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的一項研究指出,聖保羅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分析巴西聖保羅州內陸地區里貝朗普雷圖居民家中儲存的麵粉和米樣本,發現其中含有大量真菌毒素 (黴菌毒素)!

真菌為保護自己或與其他生物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毒素有 400 多種。其中有 6 種具有強致癌性、免疫抑制性或內分泌干擾性 (導致人體荷爾蒙平衡發生變化)。科學家採用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 (UPLC-MS/MS,一種根據分子量區分混合物中不同物質的方法) 分析了 230 份食物樣本,這些食材原是供應給 67 名兒童在家中食用的,其中包括 21 名學齡前兒童 (3-6 歲)、15 名學齡兒童 (7-10 歲) 和 31 名青少年 (11-17 歲)。

結果發現,所有食品樣本中都發現了這 6 種令人擔憂的毒素:黃麴毒素 (aflatoxins)、伏馬毒素 (fumonisins)、玉米赤黴烯酮 (zearalenone)、T-2毒素、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 (deoxynivalenol) 和赭麴毒素A (ochratoxin A)。其中,黃麴毒素、玉米赤黴烯酮和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的含量超過了衛生部門規定的耐受限度。

研究人員提醒,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是會導致嚴重後果的毒素,雖然不像鉛、雙酚等污染物會累積於體內,但它們卻會引發漸進效應,也就是,一旦人體接觸這些毒素達一定程度,就無法再修復它們所破壞的 DNA、癌症可能就此發生;而這也是研究人員特別關注兒童和青少年的原因,因為他們一般對毒素更為敏感。

該研究團隊正在推動第二階段的工作,以進一步確定污染程度。目前已經收集了兒童和青少年的尿液樣本,透過分析尿液中的生物標誌物,可評估接觸黴菌毒素的情況,因為生物標誌物的排出與攝入某些黴菌毒素密切相關,這將使科學家能夠預測污染的潛在影響。

台灣氣候潮濕,國人常用的多種中藥材,也曾檢出赭麴毒素 A、伏馬毒素、T2 毒素等。因此,任何的食材,都應適量購買、適當保存,以防養生不成反傷身。

資料來源:Medical Xpress、EurekAlert、中醫藥年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