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t法說筆記》雲象科技(7803)上半年營收4300萬元 EPS -1.11元, 26日登興櫃承銷價每股32元(11/27日股價41.85元)

雲象科技(7803)26日登興櫃,主辦券商承銷價每股32元。上半年營收4300萬元 EPS -1.11元。

延伸閱讀:《Genet法說筆記》雲象科技(7803) 回應7大提問: 明年成長的動能主要來自哪個市場?雲象的競爭優勢為何?預計何時達到損益平衡?(11/27日股價41.85元)

Genet為大家整理法說重點:
一、AI是病理科的數位轉型最重要推手
二、2020年廣達電腦注資 持股比維持15%
三、成功進軍海外2023營收占比攀3~4成
四、病理科醫師人數下降、癌症患者帶來數位轉型契機
五、多項產品取得銷售許可證
六、雲象數位病理平台在台市占率超過五成

一、AI是病理科的數位轉型最重要推手
創辦人葉肇元當初離開學界去創業時候的夢想,就是公司的願景跟使命,希望用尖端的資訊科技來解決一切的問題。重點是我們必須要提升醫療品質,我們不是只是要提供產品,提升醫療品質是非常重要的,那最終也希望可以照顧全人類。我們希望運用人工智慧這樣的先進技術,來開發這個高階的軟體醫材,讓尖端科技可以在我們的幫助之下,落地在醫療院所,促進醫療照護AI化,提升醫療品質,實現精準醫療。

雲象目前實收資本額8.88億元,創立於2015年10月7日,但在經濟部商業司的公司登記是在2020年2月6號,這個因應原本公司法的限制,無法技術作家入股,只能用閉鎖型股份有限公司來創立。但之後考量樣面對資本市場,再把公司從無面額的股票轉成有面額的股票,在2020年我們成立一個雲河生醫,最終合併保留雲象科技公司名稱。最早創立的時候是葉肇源及其父親葉宗先生,還有共同創辦人唐嘉明先生一起創立的。

二、2020年廣達電腦注資 持股比維持15%
病理科的數位轉型最重要的推手應該是AI,2017年雲象就著手建立AI技術,在第一屆的醫療科技展展出AI輔助病理診斷的原型。2019年我們第一次吸引到華人投資,國泰創投投資三千四百萬,,該年也奠定第一個商業的里程碑,數位病理系統獲得長庚體系醫院的採用,這對一家成立未滿五年的新創公司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2020年廣達電腦注資一億八千萬元,更是公司史上重要的一個里程碑,此資金可以支持更長遠的發展;同年,數位病理系統也獲得台大醫院採用。2021年數位病理系統再獲得台北榮總的採用。

第一個智慧醫材的許可證aetherAI Hema在2021年獲得台灣食藥署還有歐盟的醫療機關許可證,aetherSlide在2022年獲台灣食藥署許可證。

三、成功進軍海外2023營收占比攀3~4成
2022年我們也意識到,台灣的市場其實是不足以支撐起一個像雲象這樣智慧醫療的公司,2023年雲象科技海外營收占比已經達到30%到40%左右,主要來自於日本以及這兩個科技先進的大國。

近期再完成了一輪共計新台幣7.65億元募資,吸引廣達電腦、中華開發資本、臺企銀創投與國泰創投等頂尖企業投資。營業項目主要是數位病理影像管理系統、AI 醫療影像輔助診斷醫材。

病理在醫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科別,病理科醫師其實也扮演醫師的角色,比如說外科醫師如果把這個腫瘤從病患身上切下來之後,那接下來腫瘤要送到病理科去進行保鮮片,染色之後再寫回鏡下面做最終的診斷,去判斷它是不是良性;那如果是惡性的話,它的惡性度是多少。有了這個報告,臨床的醫師,才可以彼此來決定接下來的治療的方針。

人口老化趨勢下,全球癌症病患持續上升,癌症治療的負擔逐年的加重,但是病理科醫師的人數則逐年下降。病理科醫師是所謂的後線科,平常不會面對病患,對於這個醫學院學生來講吸引力較不這麼大,此外,全球似乎也出現病理科醫師有一個很嚴重的時代斷層,絕大部分的病理科醫師大概都是50歲以上。

四、病理科醫師人數下降、癌症患者帶來數位轉型契機
病理科醫師未來會遭遇到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當這個癌症的病例數在全球持續上升的時候,他們要負擔的診斷工作持續的增加,但全球的病理科醫師人數卻是日漸下降的時候,將造成工作負擔日益加重,而這個就是病理科數位轉型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契機。另外有AI來幫忙,可以達到更快更準確的診斷,這個也是病理科數位轉型重要的一個推手。

根據市調機構推估,2024年已經達到80億美元規模,2030年市場將達17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13.5%。其實病理科的數位轉型在之前都是非常緩慢的,所以2017年其實很少有廠商願意投入病理科的數位轉型,但2017、2018年在AI熱潮帶動下出現巨大的變化。

雲象最主要的這個旗艦產品是數位病理人工智慧平台aetherSlide。 簡單的來說,病理科在傳統的流程裡面, 他們需要用傳統看片,那在數位病理平台整併多項人工智慧模組,提供全玻片影像管理、註解與AI推論功能,能支援淋巴結轉移檢測及乳癌免疫組織化學定量分析等應用,協助醫師更快速且精準地找出轉移區域,自動計算淋巴結轉移數量,並精確產出定量分析報告。

五、多項產品取得銷售許可證
目前已經開發出來的AI輔助診斷的產品, 包含了胃癌淋巴結、癌症轉移的偵測、主癌免疫染測的定量、Ki-67 ER、PR、HER2等等。另外開發中則有,胃的切片、還有大腸的切片,要用AI幫忙做初步的判定,還有跟藥廠合作的T細胞淋巴流的輔助診斷系統, 以及骨髓生生性腫瘤輔助診斷系統。另外兩個獨立的AI的產品線,是單純的AI輔助診斷系統,可以快速的部署在臨床第一線的場景。首先是aetherAI Endo,大腸內視鏡AI輔助診斷系統。再來aetherAI Hema是AI輔助的骨髓膜片分類技術系統。

傳統病理科的工作流程,病理科醫師是看實體的玻片,用他們的肉眼來做診斷,看片的時候醫師必須要仰賴他們實際上的記憶力,來記得他們到底在每一個玻片上面看過什麼東西,什麼地方有病灶,去進行病量計數也依然是仰賴他們的單純的記憶力,非常費時耗力。

數位病理的工作流程則截然不同,在玻片被製作出來之後,通過全玻片掃描器把它掃描成數位全剝片影像,可來做跨院的交流諮詢。同時它可以整個院內運行, 運用AM(輔助材料)來做輔助診斷。另外,現在醫院裡面在儲存玻片是保存實體的玻片,數位化之後,儲存就會變得更便利,而且對於舊片的調閱也會變得更輕鬆。在數位病理系統上面, 也開發了很多的AI輔助診斷系統。未來除了雲象之外, 我們也會更積極地希望把第三方的AI輔助診斷系統, 帶到我們的平台上來。

雲象也是全世界的數位病理系統製造商裡面,唯一率先採用所謂的EMPAIA (Eco-system for Pathology Diagnostic with AI Assistance) 架構,業界標準。我們要克服的一個障礙是, 世界上有很多的數位病理影像系統製作商, 還有為數更多的AI輔助診斷系統製作商。那AI輔助診斷系統要落地到數位病理系統的時候, 第一個會遇到的就是介面整合的問題,雲象採用了全球第一也是唯一的EMPAIA架構的標準, 希望把數位病理系統跟AI的介面標準化,讓第三方的AI公司在做出診斷輔助的產品之後,可以最快速的落地到數位病理系統上。

另外一個人工智慧產品是EtherEye LIMA,來自中科技技術,是全球首創,已獲衛福部與歐盟CE核准,取得醫材許可證,是該領域全球首例同時獲兩地認證的AI醫材,現正在準備申請這個健保的給付。此分析將一改骨髓抹片細胞人工計數作業,可完成自動分類計數,快速提供量化、可反覆驗證、客觀一致性的數據,協助醫師判讀,提升精準醫療,且可望因取證商轉應用落地,得到大規模導入機會,為血液疾病檢測帶來跨時代的突破。


六、雲象數位病理平台在台市占率超過五成
目前雲象在台灣的這個數位病理系統, 市占率已經大於50%,主要客戶涵蓋台灣與國際一流醫療機構,包括臺大醫院、長庚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國泰醫院、馬偕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童綜合醫院等國內醫學中心,以及德國圖賓根大學醫院、法蘭克福大學醫院、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東病院等國際權威醫療機構。

透過這個新的典範的建立,讓客戶來知道,一個比較先進的AI輔助診斷的數位病理系統,要怎麼樣來提升病理科診斷的效率。雲象在日本已有子公司,與富山縣立醫院 國立癌症中心東病院合作,德國子公司也在設立中,除了與圖賓根大學附設醫院,今年拿下法蘭克福大學附設醫院合作,在德國已經變成一個具有指標性的廠商。接下來將瞄準最大的美國數位病理市場, 預計明年要在美國成立公司子公司,推進當地市場拓展。

在策略布局方面, 雲象最重要的策略投資合作對象是廣達電腦。向醫院推進數位病理系統的時候, 發現醫院需要非常大量的伺服器跟儲存系統,此需要非常高額的經費,也是過去醫院對於數位轉型猶豫的原因。透過跟廣達電腦的合作, 在台灣可以一起研發完全符合客戶需求,達到最高性價比,做過深度的整合測試的全方位的解決方案,後續可以透過廣達還有雲達的全球供應鏈,服務不同國家的客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