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澱粉樣蛋白斑塊與思維記憶障礙,誰先發生?

近年,失智症人口持續攀升,國際失智症協會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 推估,到了 2030 年,失智症的照護成本將高達 2 兆美元。其中,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AD) 為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醫界與科學界積極探索疾病成因,目的就是為了尋求延緩病程、甚至治療疾病的方法。

長久以來,科學界一直認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出現的「第一個」症狀,是腦中 β-澱粉樣蛋白 (beta-amyloid) 聚集而形成的粘著斑塊,接著,β-澱粉樣蛋白近一步導致其他大腦變化,包括神經變性、思維和記憶上的問題。但是,VA 聖地亞哥醫療系統中的研究人員依據最近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不一樣的理論。

在研究中,共有 747 名、平均年齡 72 歲的人參與。研究開始時,參與者會先接受腦部掃描,以確定大腦中 β-澱粉樣斑塊的水平,然後連續四年,每年掃描一次;同時,也會進行神經心理學測試,計算參與者的總分以及過程分數,以確定他們是否存在微妙的思維和記憶障礙,並依此得分,將受試者分為「正常」、「有差異」與「有輕度認知障礙」三組。在數據分析與統計時,研究人員將年齡、教育程度、性別、遺傳風險和 β-澱粉樣蛋白水平等因素皆納入考量。

結果發現:

(1) 在這四年之間,被歸於「有差異」的人,其腦內 β-澱粉樣蛋白的積累速度比「正常」組快,且其海馬迴的內嗅皮質 (entorhinal cortex,一個在阿茲海默症早期就受到影響的大腦區域) 變薄的速度也比「正常」組更快。

(2) 「有輕度認知障礙」組中的參與者,在研究初始時的 β-澱粉樣蛋白的含量雖然比較高,但「累積速度」卻與「正常」組相當,然而,「有輕度認知障礙」組中的人,卻仍呈現出內嗅皮質變薄與海馬迴萎縮的症狀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在大腦出現「可以檢測到的 β-澱粉樣斑塊」之前或斑塊出現的同時,患者可能就已經出現細微的思維和記憶差異。這也意味著,β-澱粉樣蛋白斑塊並不一定是阿茲海默病程上的第一個症狀,未來的研究或許有必要轉移至其它重點。

依據這份報告中提出的方法,或許可以開發出一套非侵入式的篩檢法,以更早評估個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不過,該研究的局限性在於,參與者大多是「被認為是健康」的「白人」,因此,目前仍有必要在其他族群中進行相似的調查。

資料來源:Medical Xpress、台灣失智症協會、聖地亞哥醫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