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間歇性禁食,真的有助健康?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近日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間歇性禁食」對於身體確實有好處。所謂的「間歇性禁食」分為兩類:一是每日固定進食,但將時間濃縮在 6-8 小時之內;二是「5:2 間歇性禁食」,一週間有兩天,一天只吃一頓飯。

文中提及幾個「間歇性禁食有益健康」的研究證據:

1. 改善血糖調節:
其論點是,細胞一般會先消耗醣類做為能量來源,但當身體面臨能量短缺的情況時,會轉向代謝脂肪以產生能量。而當身體適應了這樣的代謝轉換過程後,就可以逐漸改善血糖調節,並增加對壓力的抵抗力與抑制發炎。

2. 降低血壓、血脂與靜止心率。

3. 改善肥胖與糖尿病的危險因子:
針對 100 名超重女性的研究結果顯示,採用「5:2 間歇性禁食」與「限制卡路里」的女性,體重減輕的幅度雖相同,但採用「5:2 間歇性禁食」者,在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和減少腹部脂肪的成效更好。

4. 有益大腦健康、改善記憶力:
多倫多大學在一項臨床試驗的初步結果中發現,220 名健康且不肥胖的成年人,在維持兩年的「限制熱量」飲食後,在一系列的認知測試中顯示出有記憶力改善的跡象。但這目前只是初步成果,若能找到更直接的證據證實「間歇性禁食對學習和記憶有正面影響」,那麼或許可以擬定一些策略,用以防止神經變性或癡呆症的發展。

然而,文中也不諱言,科學家目前尚未完全理解代謝轉換的具體機制;此外,在採行「間歇性禁食」的初期,身體與大腦需要 2-4 週來適應,才能擺脫飢餓感、焦慮與易怒,因此,也不建議「一次到位」,而應採取漸進式,例如,在幾個月內逐漸增加禁食的持續時間和頻率。

上述的「兩種間歇性禁食法」,很難說有絕對的好壞,但考量到生理機能的「規律性」,似乎,縮短進食時間會比有兩天嘎然停止能量供應的方式來得溫和

雖然古人的「一日兩餐」 (早上九點與下午四點),也是將進食時間控制在 6-8 小時,但要注意的是,古人「日落而息」時,現代人華燈初上,正準備活躍;消化道長時間處於排空狀態,再加上遠比古人高得多的精神壓力,腸胃道很容易受損、潰瘍。因此,想要採用間歇性禁食者,必須十分了解自己的整體狀況 (包括作息、生理、心理狀況等),萬不可貿然進行。況且,若有毅力執行禁食,自然能夠控制自己「飲食有節」、「先飢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這樣,豈不是更符合人性?

資料來源:Medical Xpress、 學校網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