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90」才開始!醫、病、藥、保險方共同改進、精準醫療助攻,人類健康「呷百二」不是夢

拜賜於科學、技術進步以及政策的改善,未來「呷百二」(台語,意為「活到 120 歲」) 可能不再是夢,而 90 歲也可以活得像現在的 75 歲!除了精準醫療的發展,藥物開發的進步也在提高預期壽命方面發揮了致關重要的作用。

以精準醫療消除疾病

1990 年至 2015 年間,整體預期壽命就增加了 3 年多。平均壽命的延長,與愛滋病、乳癌、心臟病及其他許多重大疾病的死亡率下降有關,而這有一大部分是精準醫療進步的結果。透過基因體學、代謝體學與蛋白質體學,科學家可以獲得更多資訊,包括使用生物標誌物和輔助診斷技術,讓疾病得以更早被發現,或是確認該患者能否從某些治療方案中獲益、減少診療過程中的「試誤」,進而改善預後。此外,在新藥上強調比較「有效性」也促使藥物開發不再只是「me too」、而是不斷創新。

付費方式、費用核銷的變化

諾華 (Novartis) 前幾年開始與世界多國簽訂的「論質 (療效) 計酬」(paying for performance) 的付費協議,是醫藥界先驅。該付費模式被賦予改善醫療品質的期望,不過相對而言,這更需要藥廠在病患治療的過程中更積極地期評估患者與療效。此外,也有許多雇主為了提升員工健康,會將資金用於提供健檢等福利,或制定更積極主動的計畫,在「事態變嚴重」之前盡快防堵,也是有效增進民眾健康的原因。

以「泛疾病」為藥物開發重點

許多研究的目標正從「疾病」轉向「泛疾病症狀」,例如,百靈佳殷格翰 (Boehringer Ingelheim) 專注於「認知障礙」用藥之開發,重點在於治療該「症狀」,而非「特定疾病」(如:阿茲海默症或思覺失調症等)。又或是,藥物開發及應用,開始著重以特定生物標誌物為分類,例如默克 (Merck) Keytruda 可以廣泛應用於多種會表現 PD-1 的腫瘤治療上。

除了製藥業的轉換、雇主與保險給付者觀念上的變化外,最重要的是,人們對於照顧自身健康的意識也提高了,大家逐漸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懂得積極降低健康風險。多方因素統合之下,持續增進人類健康與壽命指日可待。

資料來源:BioSpac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