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試驗》NABR 提出反對 IUCN 將長尾獼猴列入名錄的進一步申訴

美國國家生物醫學研究協會 (NABR) 聯同多位獲公認的獨立科學家,今天向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 (IUCN) 提出進一步申訴。該申訴根據 IUCN 名錄標準,反對將長尾獼猴 (食蟹獼猴) 列為「瀕危」或「易危」物種。長尾獼猴是藥物開發以及藥物安全和功效測試中,最廣泛採用的非囓齒目動物。

2023 年 10 月 12 日,IUCN 標準和申訴委員會接受 NABR 初步申訴,該申訴反對 IUCN 在 2022 年將長尾獼猴列為「瀕危」物種。NABR 於 2023 年 9 月 11 日向 IUCN 提出初步申訴,總結該物種列入「瀕危」名錄的基礎科學依據為「偏頗的」和「非根據現時最佳科學資料」。

2022 年 7 月前,長尾獼猴獲 IUCN 列為「易危」物種2022年,IUCN 根據 Hansen 等人 (2022) 發表的科學評論,將長尾獼猴列為「瀕危」物種。該 NABR 的進一步申訴則現在呼籲 IUCN 撤銷將該物種列入「瀕危」和「易危」物種,並直至「由並非擔任目標物種倡議角色的真正獨立科學家,為食蟹獼猴作全新狀況評估」。

該進一步 NABR 申訴,乃跟進著名科學期刊《美國靈長類學期刊》最近發表一份審視用作將長尾獼猴列入保護狀況的科學資料的文章。2該文章結論為「所有已發表兼支持 IUCN 將長尾獼猴列為『瀕危』物種的文獻,均沒提供任何證實假設減少的數據,也亳無文獻證明該物種面臨絕種危機。」

舉世知名科學家兼 NABR 科學審查小組成員 Ray Hilborn 博士表示:「NABR 科學審查小組對 IUCN 標準和申訴委員會現正客觀地審視該事宜,表示欣慰。」

Hilborn 博士補充道:「鑑於 2022 年和 2020 年評估出現歪曲數據,我們預期 IUCN 標準和申訴委員會將會同意我們的結論」。

NABR 提交進一步申訴而啟動正式程序,與 IUCN 標準和申訴委員會於多個 IUCN 協議下,審視現時該物種狀況的科學資訊。

長尾獼猴是藥物開發以及藥物安全和功效測試中,最廣泛採用的非囓齒目動物。並且也廣泛用作癌症研究、免疫科學、再生醫學和遺傳病研究。

長尾獼猴被多個國家和地區視為入侵物種,包括香港3、印尼4,5、毛里裘斯6、巴布亞新畿內亞7和泰國8。數十年來,多個亞洲和非洲國家培育無特定病原體的長尾獼猴,並出口至美國和其他國家作實驗室的生物醫學研究。

美國國家生物醫學研究協會主席 Matthew R. Bailey 表示:「該 NABR 申訴和 2023 年《美國靈長類學期刊》發表的文章,均表示長尾獼猴非瀕危或易危物種,而牠們於大多身處地方繁衍,更成為高度入侵物種。

我們呼籲 IUCN 標準和申訴委員會剔除該物種誤列瀕危或易危物種名錄,並由獨立科學家為該物種作全新狀況評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