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視茫茫?白內障手術前應該知道的事
1. 白內障手術的進行
2. 白內障術後注意事項
3. 人工水晶體的選擇
4. 未來發展
白內障的成因是眼睛原本透明的水晶體變得混濁,就有如毛玻璃一般,雖可透光,但卻無法看清細節。根據美國的統計數據,80 歲以上的美國人中有超過一半患有白內障,該國每年更是進行了近 400 萬例白內障手術。
白內障手術的進行
白內障手術的過程是移除混濁的水晶體,並換上新的透明水晶體以恢復視力。白內障手術是全球最普遍和最常進行的手術之一,成功率極高且併發症少見。
手術通常需要進行局部麻醉,患者在手術中保持清醒,需要時會使用類似牙科手術的鎮靜劑。醫生會在眼球表面滴上麻痹藥水,並在眼內使用麻醉劑;對於患有幽閉恐懼症或運動失調 (如帕金森氏症) 的患者,則可能需要全身麻醉。
手術步驟如下:
1. 先滴散瞳藥水使瞳孔放大。
2. 在眼球的透明部分和白色部分之間,用小尖頭手術刀做一個微小的切口,以進入水晶體囊 (lens capsule)。
3. 在水晶體囊上開一個小口,稱為囊切口,以進入接觸水晶體。
4. 將混濁的水晶體分割成較小的部分,以便能從小切口中移除。
5. 使用超音波將水晶體乳化,然後以真空吸引的方式將其從眼球中吸出。
6. 置入新的人工水晶體
(雷射輔助白內障手術的效果與傳統白內障手術相似)
白內障術後注意事項
超過 90% 的患者在手術後配戴眼鏡可達到 20/20 的視力,但患有其他眼疾如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和黃斑部病變的患者可能效果較差。此外,嚴重的併發症如手術後感染、眼球出血或手術後視網膜脫落非常罕見,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一,且即使發生這些情況,經由適當的處理通常還是可以挽救視力。
值得一提的是囊性併發症,其發生率高達 2%。如果在手術中發現後囊有破洞或撕裂,玻璃體內的透明凝膠可能會移位到眼球的前腔室。醫生必須在手術時移除這些凝膠,以降低術後發生其他併發症的可能性。
手術後,患者通常可以立即回家。術後當天就開始使用術後滴眼液,並且必須保持眼睛清潔,避免接觸灰塵、碎屑和水;手術後的第一週左右,應避免彎腰、提舉重物或用力,以免導致眼球壁出血,損害視力;此外,數週內,睡覺時必須戴上眼罩,以免不慎觸碰、壓迫到眼球。
人工水晶體的選擇
早期的人工水晶體是單焦距的,患者大多選擇遠距矯正,然後再配戴老花眼鏡來看近距離的東西 (這仍然是目前約 90% 白內障手術患者的首選方式)。
近年來,人工水晶體技術進步,出現了多焦距鏡片,讓患者不戴眼鏡也能擁有近距離和遠距離的視力。有些多焦距鏡片甚至屬於三焦距類別,包括遠、近和中間視力,滿足使用電腦和手機的需求。大部分配戴多焦距鏡片的患者都感到滿意,但也有一小部分患者會受到視覺干擾,例如夜間眩光和黑暗中光源周圍的光暈,此種狀況可能會需要更換回標準的人工水晶體。
未來發展
目前,決定誰適合多焦距人工水晶體仍是一個積極研究的領域。醫生通常會建議注重細節的患者「不要」使用這種水晶體,因為儘管這些水晶體有潛在的優點,但注重細節的患者往往會過度專注於鏡片的缺點。
新一代的人工水晶體將比前代產品更優良,未來的產品也可能會提供更好的視力和更少的副作用,只不過,較新的人工水晶體通常無法獲得保險公司的理賠,患者可能需要自付大筆費用。選擇人工水晶體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患者必須依據自身的需求與習慣,與醫生仔細討論,才能選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畢竟這屬於侵入性治療,可不像「換一副眼鏡」那麼簡單。
延伸閱讀:《白內障》有白內障應積極處理! 3,000 多名 65 歲以上研究: 排除白內障可降低失智風險 30%
延伸閱讀:《白內障》睪丸癌常用抗生素「博來黴素」(bleomycin) 誘發白內障!首起病例引發關注
資料來源:The Conversation、C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