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變種Omicron》比你想像的還毒 ? 人口年齡免疫力、檢測偏差、病毒發病滯後時間、醫療能量都會影響評估 (閱讀)

SARS-CoV-2 的 Omicron 變體近期在台灣快速散播,本土病例已經多達 300 萬人。2021 年,南非科學家積極地對於 SARS-CoV-2 進行基因組監測,並發現 Omicron 相對於 Delta 變體具有生長優勢,且 Omicron 當時已在多個地方被發現。

當我們想比較 SARS-CoV-2 的不同變體的「嚴重性」時,「確診者死亡比率」(case fatality ratio, CFR) 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但是「感染者死亡比率」(infection fatality ratio, IFR) 更能準確地呈現病毒的嚴重性,只是,若想要有準確的 IFR 數據,就必須要知道該疾病的感染數、死亡數等完整資料,不過由於某些逝者未被計入死亡人數,或是某些曾感染過疫病的患者,未被計入感染人數 (例如許多輕症或是無症狀感染者),這樣就會造成 IFR 的數字失真。

且在比較不同變種的「嚴重性」時還要考慮當下大環境的時空背景。例如,Delta 出現時,疫苗覆蓋率還沒有這麼高,感染者容易因重症致死,但當 Omicron 出現時,疫苗覆蓋率上升、人群中也有了更多的康復者,因此儘管 Omicron 有免疫逃逸能力,卻因為人群仍有部分免疫保護能力,因而降低了整體的重症或死亡率,但這並不代表,新的病毒變體「毒力較低」。正如 Omicron 出現的早期階段,在南非觀察到的 CFR 比其他的變種還要低,正是與被感染者已有部分免疫力有關。

要確定 Omicron (或是未來其他的變體) 真正的毒力,還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研究,包括對人口年齡、預先存在的免疫力、檢測偏差、病毒發病滯後時間、醫療能量等多項其他因素資料的比較分析。但是我們知道的是,病毒為了生存,仍會不斷變化;在病毒與宿主真正達到平衡之前,都還是有可能出現傳播力更強、更能逃避舊有免疫力的病毒株,而演化的過程中,也仍可能出現發病時間縮短,或會引發更嚴重後遺症等特性變化,不能一味樂觀地認為,短期之內病毒毒力就會弱化。國人這場戰「疫」還沒有結束,Omicron BA.4 與 BA.5 卻已悄然而至,而其免疫逃逸的能力,無論是接種過疫苗或是疾病康復者,都不能掉以輕心。

延伸閲讀:《COVID-19再感染》英國: Omicron 超過 50% 再感染病例 ! 病毒突變再突變,人類再感染、再感染 .....(必讀)
延伸閲讀:《新變種Omicron》BA.5有多危險? 疫苗能夠提供甚麼保護力?

資料來源:The New England Journal、Our world in dat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