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 2024 年!回顧 Fierce Biotech 上點閱率最高的生物製藥相關報導: 2023 年藥廠研發預算前十名、細胞療法的困境與轉型、安進肥胖症候選藥物隱藏骨密度數據引爭議

1. 嬌生關閉才開幕一年半的舊金山灣區研發中心
2. 基因泰克癌症免疫研究遭遇困難,調整但不放棄
3. 安進肥胖症候選藥物隱藏骨密度數據引爭議
4. 細胞療法的困境與轉型
5. 2023 年藥廠研發預算前十名

Fierce Biotech 在日前的年度回顧文章中總結了 2024 年點閱率最高的十大報導,除了諸多大廠的裁員消息之外,也有許多藥廠發生重大變革,包括嬌生 (Johnson & Johnson) 關閉舊金山灣區研發中心、基因泰克 (Genentech) 調整癌症免疫研究方向並裁員,以及安進 (Amgen) 因隱藏骨密度數據而引發股價震盪等。此外,細胞療法領域的困境與轉型,使許多公司正重新評估策略,最後也附帶提及 2023 年藥廠研發預算前十名及其研發趨勢。以下為其中五項報導個別之摘要:

嬌生關閉才開幕一年半的舊金山灣區研發中心
嬌生 2024 年 2 月宣布,將關閉位於加州布里斯本的一個開幕還不到一年半、占地近 20 萬平方英尺的研發中心。這個名為舊金山灣區園區 (SFBC) 的設施於 2022 年 9 月啟用,原計畫聘用多達 400 名員工,主要探索新興的基因療法與 RNA 療法,以及視網膜和傳染疾病的研究。儘管嬌生強調此舉是為了優化營運,但這項關閉計畫顯示出大型製藥公司在進行策略調整時可能出現的轉變,以及在資源配置上的靈活性。這項關閉計畫也連帶影響了在該設施工作的員工,而相關的裁員行動已於後續進行。
(資料來源:https://www.fiercebiotech.com/biotech/jj-shut-down-massive-bay-area-rd-facility-less-18-months-after-opening-it)

基因泰克癌症免疫研究遭遇困難,調整但不放棄
基因泰克去年 8 月宣布將關閉其癌症免疫研究部門,並將其與分子腫瘤研究合併,此舉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當前科學機遇。此次重組將影響部分員工,基因泰克癌症免疫研究部門主管 Ira Mellman 也在幾個月內離職。儘管關閉了該部門,該公司仍強調癌症免疫是其腫瘤計畫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擁有超過 20 種免疫治療分子。基因泰克近期在癌症免疫療法方面的臨床研究遇到了一些困難,其抗 TIGIT 項目 tiragolumab 在多次失敗後前景黯淡;該公司也終止了與 Adaptimmune 的異體細胞療法合作,引發了關於大型藥廠是否需要維持大型學術式研究組織的討論,因為從小型生技公司購買資產似乎更具成本效益。
(資料來源:https://www.fiercebiotech.com/biotech/genentech-shut-down-cancer-immunology-department-amid-broader-downsizing-efforts)

安進肥胖症候選藥物隱藏骨密度數據引爭議
在去年二月發表的《Nature Metabolism》期刊上,安進公布了其肥胖候選藥物 MariTide 的第一階段試驗數據,但並未提及骨密度;然而,在隨後發布的 Excel 數據表中,研究人員發現了隱藏的頁面,其中包含了患者骨密度變化的數據!

Cantor Fitzgerald 的分析師發現了這些數據,並指出 GIPR 拮抗劑 (如 MariTide) 可能存在骨密度風險。在最高劑量的 MariTide 治療組中,患者的平均骨密度在 12 週內下降了約 4%。儘管安進表示其研究結果並未表明 MariTide 與骨礦物質密度變化之間存在關聯,但市場對此反應負面。Jefferies 的分析師則認為骨密度數據並非問題。安進的股價在數據曝光後下跌了 120 億美元,但隨後又部分回升,顯示投資者對 MariTide 的前景仍有很大期望。
(註:安進於 2024 年 11 月 26 日新公布的 MariTide 的 II 期臨床試驗數據顯示,「MariTide 與骨礦物質密度變化之間沒有關聯」,反駁關於該藥物可能增加骨折風險的報導。)
(資料來源:https://www.fiercebiotech.com/biotech/hidden-data-obesity-prospect-wipe-12b-amgen-market-cap)

細胞療法的困境與轉型
該文章探討了細胞療法近年來面臨的挑戰與轉變,指出該領域已失去原有的光彩。吉立亞 (Gilead) 的 Yescarta 是該領域中少數成功的案例之一,但其他已批准的細胞療法銷售額均未達到預期。不僅如此,自體 CAR-T 細胞療法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加上生產困難以及個人化療法行銷的現實問題,導致業界對細胞療法的信心下降。許多大型藥廠,如賽諾菲 (Sanofi) 和必治妥施貴寶 (Bristol Myers Squibb, BMS),也都開始調整其早期細胞療法研究,必治妥甚至關閉了一個專注於腫瘤微環境的研究中心。

不過,氣氛不總是全為悲觀,Allogene Therapeutics 的專家認為,目前的自體細胞療法只是過渡,未來將是異體細胞療法的天下,並且對體內 CAR-T 細胞療法感到期待。

目前,許多公司正重新評估其細胞療法策略,尋找新的投資機會,並試圖證明其價值,例如轉向將之用於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等。此外,基因編輯細胞療法也將面臨市場考驗,如鐮刀型紅血球疾病療法 Casgevy 和 Lyfgenia,這些高價療法是否能被市場接受仍有待觀察。
(資料來源:https://www.fiercebiotech.com/biotech/biotech-faces-reckoning-weve-lost-our-luster-cell-therapies)

2023 年藥廠研發預算前十名
Fierce Biotech 於 2024 年 3 月發表的一則文章,回顧了 2023 年全球藥廠的研發經費,其中顯示出明顯的變化。Merck 以驚人的 305.3 億美元研發預算,取代羅氏 (Roche) 成為榜首,其中超過一半的資金用於收購和合作,顯示其積極擴張的策略。羅氏則退居第三,但仍投入近 150 億美元於研發。嬌生 (Johnson & Johnson) 雖然研發經費創新高,但策略上大幅轉向神經科學、腫瘤學和免疫學,並退出傳染病和疫苗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藥廠都將目光投向了抗體-藥物結合物 (ADC),包括 Merck、阿斯利康 (AstraZeneca) 和輝瑞 (Pfizer)。此外,放射性藥物也成為一個熱門領域,諾華 (Novartis)、禮來 (Eli Lilly) 和必治妥均有投資。在 2024 年迅速竄紅的減肥與肥胖症藥物市場,也吸引了大量資金,禮來和諾和諾德 (Novo Nordisk) 是該領域的兩大領頭羊。

整體而言,該文章指出 2023 年的藥廠研發趨勢呈現多元發展,大型藥廠的研發策略調整,加上新興療法和技術的崛起,都將持續影響未來的醫藥發展。
(資料來源:https://www.fiercebiotech.com/biotech/top-10-pharma-rd-budgets-2023)

資料來源:Fierce Biotech、BioSpac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