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發病的變數越來越多!! 全血交換治療與控制 tau 蛋白突變位點,治療新方向 (閱讀)

阿茲海默症的診斷與研究,在這 10 年內有了長足的進步,例如在 2012 年之前,阿茲海默症只能在患者死亡後透過大腦解剖來診斷,直到美國 FDA 批准 Florbetapir F-18 做為正子斷層掃描 (PET) 的藥物示蹤劑,可以更準確地診斷該疾病;而 2020 年末,第一個針對阿茲海默症的血液測試 PrecivityAD 也批准上市,讓疾病篩檢更加簡便。

至於在治療方面,科學家已知類澱粉蛋白質的堆積以及 tau 蛋白的糾結與阿茲海默症有關,也因此,相關治療藥物的開發,也一直以解決此二現象為目標;不過,已有越來越多的因素被發現參與其中,包括炎症、蛋白酶受損、血管功能障礙、粒線體/代謝功能障礙、表觀遺傳失調和突觸功能障礙等。有鑑於該疾病是如此複雜,科學家認為,針對阿茲海默症的單一藥物 (如 Aduhelm) 不太可能有足夠的能力產生「有臨床意義」的療效,因此當使用特定藥物有觀察到效益時,就應該考慮進行聯合試驗。

最新研究

1. 全血交換
德州大學休士頓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表示,類澱粉蛋白質不僅只出現在腦部,其成分也會出現在血液中。他們以一系列的全血交換治療 (例如血漿置換術或血液透析) 來處理「有類澱粉蛋白質前驅物」的小鼠,結果發現,小鼠大腦中的類澱粉蛋白質斑塊的發展減少了 40%~80%,空間記憶能力也有改善,且隨時間遞移,斑塊增長的速度也較低。

這項發表在《Molecular Psychiatry》的研究為「減少有毒物質在大腦中的堆積」提供了一概念證明;而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可以在循環血液中治療該疾病,而無須深入藥物難以穿透的大腦中做治療。

2. Tau 蛋白質糾結的關鍵
雖然 tau 蛋白在阿茲海默症發展過程中顯著地「發生異常」、導致其在大腦中產生毒性,但卻不清楚這是如何發生的。福林德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的新研究描述了 tau 被修改的部分機制。他們在一個大型實驗中,評估了多達 20 種不同的 tau 變化和 12 種酵素,結果發現 tau 中有些「主要位點」,會控制並促使其他位點更容易發生變化,最終產生在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中看到的類似狀態。他們也發現,tau 中缺乏某一個主要位點的小鼠,不會出現記憶障礙。

接下來的研究還必須確認此規則是否也適用於人類。此外,研究人員指出,在與 tau 蛋白相關之神經退行性疾病 (tauopathy) 中 (如帕金森氏症和腦震盪引起的慢性腦損傷和中風等),控制 tau 的主要位點的變化,可能會對 tau 毒性和相關癡呆症產生「刹車」的作用。

延伸閲讀:《阿茲海默症》減少照護衝突!思覺失調症/憂鬱症藥 Rexulti 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患者焦慮性抑鬱症
延伸閲讀:《阿茲海默症》2.2萬人樣本研究: 類風濕關節炎TNF 抑製劑,可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

資料來源:BioSpace、ScienceDail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