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重大突破! 800 份血液樣本研究: 血液檢測預測發炎性腸道疾病,確診前 16 年就能發現!有望早期介入、治療、改善預後
1. 血液檢測即可預測 IBD,克隆氏症預測準確度尤其高
2. 越早期介入、治療,患者預後越好、併發症越少
3. 相關研究提升對 IBD 生物機制的理解
發炎性腸道疾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指的是消化道的慢性發炎疾病,主要包括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 與潰瘍性結腸炎 (ulcerative colitis),其共同症狀為腹瀉、腹痛、發燒與貧血等。
近日發表在《Gastroenterology》期刊上的一則研究中,瑞典厄勒布魯大學 (Örebro Universitet) 的科學家們在血液檢測中發現了特定的蛋白質模式,可以預測 IBD,最早甚至可在確診疾病前 16 年就發現異常!
血液檢測即可預測 IBD,克隆氏症預測準確度尤其高
這項研究分析了近 800 份血液樣本,識別出健康個體和後來罹患克隆氏症或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之間不同的蛋白質模式。研究結果顯示,29 種蛋白質的特定組合可以高度準確地預測出克隆氏症 ─ 克隆氏症患者的蛋白質模式改變最早可在診斷前 16 年就被檢測到。相比之下,潰瘍性結腸炎的關聯性較低,故預測準確度也較低。
越早期介入、治療,患者預後越好、併發症越少
IBD 目前主要的問題之一是,疾病可能在體內發展很長一段時間而不顯現症狀,導致胃腸道在開始治療前就已經受損。研究人員表示,儘管目前可用藥物的數量大幅增加,但並沒有一種藥物可以「修復」已造成的損傷,因此,若可在症狀出現之前就先發現這些標誌物,就有機會提早介入,越早開始治療,患者預後越好,也越有機會避免併發症。
相關研究提升對 IBD 生物機制的理解
此外,研究結果還顯示,與腸道屏障功能和免疫系統相關的蛋白質,是研究人員瞭解克隆氏症如何發展的關鍵,讓科學家有可能一窺 IBD 背後的生物機制,並增進對於 IBD 的了解;而這些新發現也為 IBD 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
* IBD 較常見於歐美,東方國家則相對少見,但近年研究有發現盛行率逐漸上升之趨勢,台灣亦是如此,值得注意。
延伸閱讀:《醫療AI》FDA核准! Renalytix 的人工智慧AI腎臟疾病血液檢測平台-評估II糖尿病和慢性腎臟病之「腎功能進行性下降風險」
延伸閱讀:《檢測》一根頭髮等於500項血液檢測!! LinusBioStrandDx™ ASD 檢測技術 贏得1600萬美元A輪募資
資料來源:Medical Xpress、Örebro Universitet、台北榮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