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治療癌症?? 在基因組中「未開發區域」發現新的突變,驅動腫瘤生成

在一般的認知中,DNA 承載著遺傳訊息、RNA 負責轉運訊息、蛋白質是真正的功能執行者,因此,過去對於疾病的研究,許多都專注於可以表現出蛋白質的「基因」部分,探討著何種基因變異會影響蛋白質的功能、最終導致腫瘤的產生。然而,可以轉譯並表達蛋白質的區域只佔全基因體 1.5% 左右。這不禁讓人好奇:剩餘的 98.5%,有何作用?生物體應不至於投資巨大能量來維持無功能的組成。

對此,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所 (OICR) 的研究人員,藉助新穎的統計工具,以 1,800 多名患者的全基因組定序資料做為樣材,分析 100,000 多個共同區位後,發現了可能導致腫瘤生成、或使腫瘤更具侵略性的新的分子機制。例如,在 30 個關鍵區域中,有一個區域,與「抗腫瘤基因」的調控有關 ─ 然而,這個「調控區域」竟與該基因相距 25 萬個鹼基對 (base pair)!

研究人員目前已進一步以 CRISPR-Cas 9 對幾個可能與腫瘤發生有關的區域進行基因編輯與功能試驗;此外,由他們開發出的統計方法 ActiveDriverWGS,也無償開放給研究團體使用,希望能帶來新的方法以探索癌症發生機制、預測疾病進展情況,甚至找到診斷或治療的新方法。

補充:
近年的研究逐漸闡明,DNA 上有許多部位會轉錄出 RNA,只是這些 RNA 不轉譯出蛋白質。這些不轉譯出蛋白質的 RNA,一般稱為「非編碼 RNA」(non-coding RNA, ncRNA),舉凡大家過去熟知的 rRNA、tRNA,以及近年熱門的 miRNA、siRNA、piRNA、snoRNA、scaRNA、snRNA、exRNA 等小 RNA,還有長鏈非編碼 RNA (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其所參與的生理角色五花八門,當然,也包含了真核生物基因表現時的精準調控 (所以,執行功能的不一定只有蛋白質!)。因此,基因組中那剩餘的 98.5%,當然不是閒置,只是我們尚未解開它的奧秘!

資料來源:Medical Xpress、ScienceDirec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