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療法》混合式療法,為尿素循環障礙的治療帶來一線希望

「尿素循環障礙」屬於罕見遺傳疾病,發生率約五萬分之一,多數屬於體染色體上的隱性遺傳,僅有「鳥胺酸氨甲醯基轉移酶缺乏症」(Ornithine transcarbamylase deficiency, OTCD) 屬於性聯隱性遺傳,缺陷基因位於 X 染色體上,因此男孩患病率高於女孩,國內各案很少。目前除了進行肝臟移植,此病無法根治。

帶來希望的新療法

相對於當前的控制性療法,賓夕法尼亞大學和華盛頓特區兒童國家醫院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他們正在開發的「雙重腺相關病毒 (AAV) 載體方法」,是綜合了「基因療法」與「基因編輯」的混合式療法:首先,他們使用可以短期、快速表現 OTC 的 AAV 載體,以快速緩解患病個體高血氨症狀 (短期效果);另外,同時導入第二種 AAV 病毒載體,其中所帶有的 CRISPR-Cas9,仍可切割特定序列的 DNA 並進行校正 (長期效果),但與傳統上不同的是,此 CRISPR-Cas9 並不僅辨識單一突變序列,如此一來,便可廣泛用於高達 300 多種突變的 OTC 基因上。

成效

在新生的實驗動物模型中,正確的 OTC 基因順利地整合至細胞中,並隨著細胞的增生,逐漸分布至整個肝臟,且可產生正常功能的 OTC。在以高蛋白質飲食處理 7 天後,成功降低實驗動物 60% 的血氨含量,且接受新療法處理的小鼠全數存活,未接受新療法處理的小鼠,則因血氨過高,只有大約半數存活。

雖然此研究還處於相當初步的階段,但研究人員對此感到樂觀,而且,如果這種「混合式基因治療」的模式可行,那麼,將載體病毒中所攜帶的酵素與基因做更換,將可能可以治療其他相關疾病。

補充:

關於「尿素循環障礙」
在人體中,攝入的蛋白質會被降解成單個胺基酸,供人體利用於合成新的蛋白質;其餘蛋白質則會被代謝產生能量,過程中,會產生對細胞有毒的氨。在健康的人體中,來自肝臟六種「尿素循環酶」,會共同參與所謂的「尿素循環」,將氨轉化為尿素,再藉由尿液將無害的尿素排出體外。然而,當參與其中的六種酵素任何一種發生了缺損,便會導致「尿素循環障礙」,使血液中氨濃度急速昇高,導致高血氨症。嬰兒剛出生時無症狀,但開始哺餵數小時或數天後,就會因為高血氨症引發嘔吐、呼吸急促、嗜睡,嚴重者會昏迷、痙攣,甚至致命,即使急救成功,也可能傷及中樞神經並留下後遺症。目前的治療,主要是在飲食中嚴格限制蛋白質攝取,另外還須服用 Ucephan 或 Buphenyl 等降血氨藥,當患者血氨超過 300 單位 (微毫克/百毫升) 時,還必須注射排氨藥物並洗腎,以免腦部神經受損。

資料來源:BioSpace、罕見疾病基金會、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Wang et al., 2020 (DOI: 10.1126/sciadv.aax570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