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疾病》病毒載體如何從一隻眼移往另一隻眼?基因治療法 Lumevoq 可有效阻止遺傳性視神經萎縮患者失明 (閱讀)

雷伯氏遺傳性視神經萎縮症 (Leber's hereditary optic neuropathy, LHON) 是由於粒線體中之 MT-ND4 基因突變,致使 NADH dehydrogenase 異常而導致視網膜神經節細胞病變視神經受損的疾病患者多在 15-35 歲之間發病,發病後視力惡化的速度相當快,兩週內可從 1.0 下降至 0.05 以下、在 6-12 個月之內即有可能失明目前在台灣尚無盛行率的相關統計資料,但在英國,大約每 3 萬人中就有 1 人罹患該病。而帶因者之中,男性發病率 20-60%,女性 4-32%,但醫生尚無法預測誰將可能發病。

由於該病是基因突變所致,因此劍橋大學、匹茲堡大學和巴黎視力研究所 (Institut de la Vision) 的科學家耗費十年的時間探索以基因治療 LHON 的可能,並由 GenSight 公司資助開發基因療法。

然而,在一次關鍵性的臨床治療中,試驗失敗了!但其結果對患者卻是個好消息?!

原因是,科學家招募了 37 名患者,於患者之一眼注射以 AAV2 為載體的基因治療藥劑,另一眼注射安慰劑。原本預期,注射藥物的一眼將獲得改善,注射安慰劑那一側則否。但實際上觀察到的結果卻是:78% 的患者,雙眼都獲得了改善!

無法與對照組產生顯著差異,意味著試驗失敗,但患者視力獲得改善卻是不爭的事實;且在早先的靈長類動物試驗中就已發現,在未注射 AAV2 病毒載體的那一側,同樣也有 AAV2 病毒載體「出現過的痕跡」,顯示該病毒載體確實可能由一側傳遞至另一側,並「沿途」進行著基因治療而改善視力。因此,這突顯了一個醫學奧秘:病毒載體是如何從一隻眼移往另一隻眼?

目前科學家的推測是:AAV2 病毒載體透過神經軸突遷移,然後在視交叉 (optic chiasm) 的地方跳躍並進入通往另一側眼睛的視神經。另一種推測則是,AAV2 載體可以透過像是血液或星形膠質細胞 (Astrocytes,可在中樞神經統周圍運輸養分) 傳播。不過,科學家也坦言,MRI 與 CT 並無法顯示病毒位置,若要了解病毒「行進」路徑,則須進行密集而大量的解剖實驗 ─ 那將是一項血腥實驗。但目前提出的所有可能性都只是推測。

不過對於資助開發該療法的公司而言,「知其所以然」不是那麼重要,他們只要「知其然」、並且想辦法說服監管單位此療法的可行性就好。然而,多數 LHON 患者的視力都是急速惡化,對他們進行安慰劑對照研究可能是很不道德的,因為在研究過程中,他們的視力將會不可逆地退化。他們試圖向 FDA 與 EMA 解釋。EMA 已經接受,因此,GenSight 公司於 2020 年 9 月申請批准,並提供兩項與自然史研究有顯著差異的 III 期臨床試驗數據做為佐證,期望能於 2022 年初推出產品 Lumevoq ─ 儘管不能治癒,但這將是長久以來 LHON 這種「保證失明」疾病的第一個有效阻止失明的療法。

然而 FDA 目前仍堅持要求他們進行某種類型的隨機試驗。對此,Gensight 公司設計了一項新的研究,設定的「論點」是:注射一劑可以改善雙眼視力,那麼注射兩劑應該會有更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大約 96 名 LHON 患者中,將隨機分配至「一眼接受基因治療、另一眼接受安慰劑」,或是「雙眼都接受基因治療」。此數據預計將於 2021 年 5 月發布。雖然他們設定的「論點」不一定會成立,但至少這是個保留隨機性、又不失道德的折衷辦法。現在,只能讓我們祈禱試驗如同研究人員所預期,讓此療法可以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

補充:
導致 LHON 的基因突變是位於粒腺體中之 DNA,而非細胞核中的 DNA,因此現有之基因傳遞途徑無法起作用。但在這項基因療法中,科學家在要送入的、正確的 ND4 基因序列的兩側,各設計了一段「粒腺體靶向序列」,當此正確基因被轉錄成 mRNA 時,「粒腺體靶向序列」便會將此 mRNA 引導致粒腺體表面、並於該處表現出正確的蛋白質、取代原本有缺失的酵素 (即 NADH dehydrogenase)。此外,與其他藥物的治療方式不同的還有,Luxturna 是注射至眼睛後方視網膜下的微小口袋中。

資料來源:Endpoints News、彰化基督教醫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即分享

你可能感興趣的文章